新闻信息



我们在中国华东地区是一家国际货物运输代理有限公司,拥有二十多年的货物运输代理经验,同时在世界各地拥有发达的代理网络

您当前的位置:
运价高烧不退!港口拥堵待解
来源: | 作者:行政部 | 发布时间: 2022-01-06 | 281 次浏览 | 分享到:

多因素致海运价格高烧


每年12月份原本是海运业淡季,2021年12月份却淡季不淡。

 

《证券日报》记者近日在距离上海市中心101.5公里的洋山深水港看到,大量集装箱等待装车。对此,在港口等待订船舱的上海天禄国际船务代理有限公司崔经理向记者介绍:“最近一年海运价格持续高位,超级大周期给产业链上下游带来了诸多订单。”

 

另有港口人士向记者表示:“现在,海运业没有淡季,港口仍可见大量集装箱堆积。不过,集装箱卡车陆续运输,港口运转正常。”

 

回顾2021年的海运业,先是3月份苏伊士运河堵塞,再到5月份盐田港严重拥堵,之后8月份,宁波港梅山码头因暴发疫情关闭了两周。多个国家的港口出现关闭的情况,加剧了集装箱和舱位的紧张态势,海运价格一涨再涨。

 

就2021年的海运价格看,美国航线运价最高。某货代向记者透露:“每年三季度通常是海运旺季,2021年的火爆行情将海运价格推上了高峰,有部分货代将中美航线的运价喊到20000美元。”

 

欧洲航线运价也出现大幅上涨,刘大为告诉记者:“原本一个集装箱到德国的运价为3000美元,2021年最高涨到14000美元。”

 

其他航线运价也出现不同程度上涨。跨境电商平台慕晨国际CEO花广宇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即便是在2021年最低位,海运价格也比去年上涨了30%至40%。巴西航线更是出现了10倍涨幅。

 

对于运价的暴涨,有航运业人士向记者分析:“运价上涨有多方面因素。如货代抬高价格,因港口排队造成的集装箱和船损耗成本增加,因跳港产生的集装箱装卸费用等附加费增加,这些都是导致运价大涨的原因。”

 

“此外,为了缓解集装箱紧缺问题,有部分船舶不等装货而拉空箱回国,加大了运输成本,在各种成本叠加的情况下,使得运价上涨。”该人士补充说。

 

外贸企业千方百计降成本

 

面对节节攀升的运价,外贸企业高喊运不起。

 

有移动电商平台相关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称:“海运价格上涨后,我们不得已调整了商品的出售价格,不然就会亏本。”他还透露:“我们的商品大多数是靠海运到国外,极少一部分靠空运和陆运,如果海运价格降不下来,未来增收不增利的局面将很难打破。”

虽然也有企业选择航空货运和欧洲班列,但对于外贸企业来说还是更倾向于海运。

 

据悉,有外贸小货主们采取拼箱、凑箱的方式节约成本,大货主和代理商们则想到包船的办法。但是,运价上涨带来的高成本令外贸企业面临微利甚至是亏损的局面。

 

一位A股贸易类上市公司董秘向《证券日报》记者说:“性价比最高的还是海运,一艘轮船可以运数万吨的集装箱。由于海外港口拥堵,返航时间不确定性增强,因此我们开通了欧洲班列,但是这种方式运货数量受限制,返程时也没有更多的进口货物可装载,一趟下来成本还是比较高。”

 

该人士还表示:“有些欧美的订单不会因为运价的上涨而提价。即使我们不接,东南亚很多外贸公司也可以接。为了节约成本,我们只能去人工便宜的东南亚国家开厂,适当对冲一部分成本。

 

海运价格治理难题多

 

面对暴涨的运价,多个国家开始采取措施干预。

 

2021年9月8日,来自中国、美国和欧盟的海事监管机构召开了全球航运监管峰会。FMC主席DanielMaffei在会上谈及“海运价格、集装箱价格的异常高位运行”。之后,全球十大航运公司中包括达飞海运、马士基、赫伯罗特等多家公司纷纷响应不涨价,航运价格开始大幅回落,即使是最热门的中美航线,价格也降至9000美元水平。

 

同时,为了解决外贸企业缺箱缺舱问题,大量集装箱企业开始扩产,船公司也大幅增加运力,并纷纷下单订新船。据克拉克森数据统计,2021年1月份至10月份,全球共成交新船订单11008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56.1%。

 

一家造船业上市公司董秘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2021年成交的大量新船订单交付时间将主要集中在2023年及2024年。未来随着这批船舶完工交付,加之北美港口拥堵情况在2023年有望得到有效缓解,大量箱船使用效率将明显提升,有可能共同冲击北美航线运价。”

 

不过,扩产集装箱和船舶同时引发业内人士对新增运力是否引起产能过剩的忧虑。

 

有航运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港口长期处于拥堵状态,船舶周转不灵是导致本轮集运供应链失衡的重要原因,一旦供应链恢复,集装箱生产商和船公司都会考虑产能过剩等问题。”

 

一家航运业上市公司相关负责人向记者透露:“各大航运公司都有订新船,不过,公司订船是基于船舶更新换代的考虑,在新船交付后,相应的会有旧船被淘汰。”

 

据了解,国际海事组织(IMO)关于降低国际航运碳强度的技术和营运措施新规将从2023年1月1日起生效,这将对航运市场带来巨大挑战。

 

刘大为向记者表示:“很多老旧船会受制于碳排放限制弃用或降速,同时新船运力未必能很快补足缺口,航运市场供需或将再度出现失衡。”

港航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

 

港口拥堵延长了海运的周期,也有船东选择改为停靠其他港口,甚至拒接拥堵港口货物。

 

刘大为介绍:“以往我们的船去南美正常运输周期为45天到60天,现在需要80天到90天。”崔经理向记者透露:“英国港口拥堵严重的时候,有很多船东‘停接’英国港口的货物。”

 

12月13日,在洛杉矶港及附近的长滩港周边排队等待进港的货船多达101艘,创下历史新高。

 

贝海国际速递负责人张昊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最为拥堵的时候,港口货物爆满,海外仓爆仓,通关需要排队。”

 

港口拥堵是如何形成的?是否有解决办法?种种问题引起业内的争论。

 

有业内人士细数港口拥堵原因:基础设施老旧,新造大船货量加大,超出港口承载能力,码头工人短缺,装卸效率低下,仓储配套设施不健全,港铁联运及港路联运的基础设施不足以及多式联运网络拥堵等。

 

对此,有港口人士介绍:“港口拥堵的一大重要因素是港口因为疫情原因大量减员。另外,卡车司机的缺口和火车司机罢工等也是造成集装箱无人运输不得不在港口堆积的一大因素。”

 

大榭招商码头数智科技部部长张冉认为,传统码头对人的依赖过大,会导致面对不确定性因素时响应较慢。

 

据报道,为解决港口拥堵问题,美国长滩港和洛杉矶港相继宣布7×24小时全天候运营。但目前看来收效不大。在业内人士看来,传统港口亟待转型升级优化自身,不然拥堵问题短期仍难解决。

转载自  船务资讯